在远程控制领域,“多系统、多终端适配”和“全终端覆盖”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刚性需求。无论是运维工程师通过 PC 或移动设备远程维护服务器,还是开发人员跨平台远控不同系统的测试终端,用户都对跨平台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体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。如今,这一覆盖范围也已从传统的 Windows、macOS、Linux,延伸到了鸿蒙等新兴国产操作系统以及信创体系下的自主可控平台。
向日葵是贝锐的第二款自研产品,自 2009 年推出以来,中国注册用户早已突破一亿,已是国民级远控品牌,在智能制造、信息科技、零售连锁、智慧医疗、新能源汽车、政企、教育等多个行业均有应用,涵盖远程 IT 运维、技术支持、远程办公等场景。面对用户系统环境的日益多样化,向日葵始终将“多端一致体验”和“多平台功能同步”作为产品体验的重要标准,凭借自研技术,一直是业内领先全平台远程控制解决方案。
如今,为了积极应对未来更广泛、更灵活的布局,贝锐向日葵决定主动迎接变革,在新版本中全面引入 Flutter UI 框架,并首次将该框架应用于 Windows / macOS / Linux 等桌面平台,帮助向日葵更好的实现跨平台一致性、高性能渲染、多系统适配等优势。
一、贝锐向日葵自研 UI 框架如何实现新一轮技术突破?
实际上,拥有 15 年以上的发展历程的向日葵,其自研的跨平台 UI 框架长期支撑着产品在多平台上的一致表现。并且,这套 UI 架构一直是远控行业内领先的方案,解决了当时主流桌面平台在控件兼容、风格统一、渲染性能等方面的诸多难题。
但是,随着产品不断演进,新功能持续叠加,和不同类型操作系统、设备的逐步增加,向日葵的 UI 框架也或多或少面临维护复杂、成本高等挑战。与此同时,华为“原生鸿蒙”、各类国产信创系统也正在崭露头角,带动新一轮操作系统生态革新。
因此,为了满足更广泛用户不断增长的远程控制需求,向日葵决定在 UI 框架层面积极探索新突破,为未来的多端协同与用户体验创新奠定更加坚实基础。
二、向日葵为何从自研 UI 框架,转向其他的跨平台开发框架?
不同操作系统的默认控件在设计风格上各有差异,如果直接沿用,往往会导致界面风格割裂,用户在切换设备时感到突兀;
字体渲染方式在不同系统上也各不相同,如果没有针对性适配,可能会直接影响文字的清晰度,可能在某些系统上感觉字体过细、发虚,甚至是导致显示异常;
交互体验也是难题,比如拖拽、窗口缩放、快捷键,不同系统都有自己的默认方案,如果没有统一设计,在跨设备使用远控软件时,可能频繁误操作,增加学习成本。
一是继续沿用向日葵现有自研 UI 框架进行适配,覆盖更多平台;
二是重新设计 UI 框架,引入更具活力、生态成熟度更高的跨平台开发方案。
性能优势更明显:由于向日葵远程桌面、高清视频流、弱网交互等场景,对低延迟和高帧率要求极高。Flutter 的渲染引擎可直接操控 GPU 渲染管线,支持自定义帧率与图像流处理,而 Electron / Tauri 受限于浏览器内核,无法做深度优化。
资源占用更低:Electron 应用动辄上百 MB 内存占用,如果运行多个会话,系统资源占用会有较大的压力。Flutter 更轻量,单进程渲染模式避免了资源浪费,可以满足不同性能级别的设备。
跨端覆盖更优秀:远控场景需要不同系统的设备拥有统一体验(如设备列表、远程会话窗口、文件传输界面)。Flutter 自绘引擎能够保证一致性,而 Electron / Tauri 依赖系统字体与 WebView,跨平台依旧差异明显。Flutter 的独立渲染模式让它更容易在新系统上运行,而 Electron / Tauri 的 Chromium / WebView 移植复杂,风险更高。
在窗口体系方面,Windows、macOS 与 Linux 的窗口管理机制差异明显,例如消息循环、事件捕获、窗口层级控制、硬件加速接口都不相同。团队基于 Flutter 进行了深度改造,重写了部分窗口调度逻辑,使其支持多窗口并行渲染、高效切换以及跨屏拖拽等复杂交互能力,保证用户可以在远控场景下同时管理多个会话窗口,并且拥有高性能表现。
在渲染性能方面,远程桌面和视频流需要高帧率与低延迟的保障。团队对 Flutter 的渲染管线进行了专项优化,包括减少了 CPU / GPU 间的拷贝损耗;另一方面对帧调度、同步等机制进行了微调,提升了帧率稳定性,为实现低延迟、高帧率的远控打下了基础。
在功能兼容层面在线配资公司,团队同样投入了大量精力。向日葵的用户规模庞大,确保新版向日葵所有功能和体验和以往能够保持一致非常重要。为此,团队在 UI 框架全面重构的同时,通过抽象协议层、保持数据结构一致性和适配旧接口等方式,确保新版功能能够与旧版无缝衔接,用户在升级后依然能够保持一致的功能体验。
易云达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